当前位置: 首页 > 热门 > >正文

106岁“巴渝才女”去世 跨越世纪的“烽火爱情”成绝唱|环球微动态

来源:上游新闻    时间:2023-01-27 01:11:09

“战争结束后,我将在黄土地上筑起一座小小的城堡,让我们守着炉火听杜鹃绽放的声音……”这封“战地情书”感动过无数人。“战地情书”女主角,是被称为“巴渝才女”的王德懿。

1月26日,上游新闻记者从王德懿老人的儿子曹庞沛处得知,老人于当日去世,享年106岁。


(资料图)

一段跨越世纪的爱情佳话,成为了绝唱。

为实现报国之志5所大学求学

1917年,王德懿出生在重庆南岸区弹子石王家沱一个大户人家(现在的弹子石老街王家大院),其高曾祖父王信文于清道光年间以盐商创业,组建了享誉川东的“万茂正”盐号。1936年,19岁的王德懿从四川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毕业后,登上了民生轮船公司的船,前往上海求学。

“怀着教育救国的理想,我与10余位本班同学集体出走,闯天下求学。”自述里,王德懿这样写道。到了上海之后,王德懿考上了上海交通大学。

淞沪会战后,上海沦陷,众多学生向大后方转移,王德懿坐船回到重庆并进入重庆大学。王德懿曾这样回忆:自己远离了太平洋上刮来的腥风血雨,辗转返渝。

重庆大学在大后方敞开最慈爱的母亲怀抱,热情周到地接纳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,并以空前规模的“借读”形式,谱写了人类教育史上一段特殊的篇章。

后来,她还分别前往中央政治学校、唐山工程学院求学。儿子曹庞沛说,母亲的举动得到了时任唐山工程学院院长茅以升的高度赞扬,茅以升还给母亲亲笔题字——业精于勤。

唐山工程学院毕业后,王德懿先后就职于铁道、银行、商务委等领域。王德懿中年时,因为工作突出被选派考上上海财经学院(上海财经大学),并以优异成绩毕业。

儿子曹庞沛一直珍藏着母亲留下的5所大学的校徽。他说,母亲一生都在用实际行动践行“自强不息,与时俱进”这八个字,一直影响着后人。

“世纪爱情”成绝唱

让王德懿被重庆市民所熟知,传为佳话的是王德懿与丈夫曹越华的爱情故事。

1938年2月,复旦大学内迁重庆,曹越华考入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。1943年,中国远征军、驻印军反攻滇缅,急需大量懂外语的知识青年入伍。他成为复旦大学最早走向前线的学生。从1943年春至1944年夏,曹越华在昆明的炮兵学校从事翻译工作。1944年7月底,曹越华奉命调往缅甸重镇密支那任翻译官。

1944年9月,身处缅甸密支那的年轻中国远征军翻译官,在炮火中给女友王德懿写了一封情书,深情而动人。

“亲爱的德懿:您看到这封信的时候,我已参入在捍卫国家和民族第一线战士的队伍——匍匐在密支那阵地的战壕里了。”

“亲爱的,给我一个答复吧,回应我曾经苍白的青春。我将回报给你最倾心的微笑,和任何风浪都不能剥夺的温柔。战争结束后,我将在黄土地上筑起一座小小的城堡,让我们守着炉火听杜鹃绽放的声音:咕咕,咕咕,咕咕……”

这封情书,串连起了两人的姻缘,也见证了相濡以沫的一世爱情。

1945年8月底,曹越华凯旋。两人在昆明喜订鸳盟,在《云南日报》刊登了订婚启事。十几天后,他们回到重庆,在北泉名阁数帆楼举行盛大婚礼。复旦大学第二任文学院长、我国著名翻译家伍蠡甫作证婚人。2015年11月,夫妇俩回到70年前成婚的重庆北温泉数帆楼庆祝铂金婚,在庆典上,曹越华再次背诵了这段话。最令在场者感动的是曹越华这句话:“等我们一百岁了,再来读一遍好不好?”

“那封情书,父母亲几乎都能倒背如流。晚年母亲时常背诵情书,成了他们晚年重要的消遣。”曹庞沛回忆。

这段“烽火爱情”也感动了无数人。2019年曹越华去世,王德懿时常在思念中度过,还给对方写过无法寄出的信。

“亲爱的越华,今天是你离开我的第五十四天,你还没走远,相信你能听见我喊你的声音。越华,如今你走了,当我习惯性的转过头,身边已经没有你的细心陪伴。当我习惯性的想去抚摸你的手,指尖碰到的只有这封泛黄的情书……”

如今,王德懿老人终于以另一种形式和爱人“重聚”。就像她在信中所言:“越华,这可是你说的,再爱我一百年。我知道你从来不会骗我,一如七十五年前生死一线间的许诺一般笃定,越华,我知道你没走远,你在不远处看着我,你想让我过去吗?然后突然给我一个惊喜,像那次你从火车上下来……”

上游新闻记者 纪文伶  受访者供图

编辑:郑亚岚

责编:吴忠兰

审核:冯飞

X 关闭

推荐内容

最近更新

Copyright ©  2015-2022 大众服装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豫ICP备20014643号-14   联系邮箱: 905 14 41 07@qq.com